首先,要以充分了解儿童的环境预期和实际的环境感知为基础,以儿童的期望作为环境设计的重要参考,以儿童的实际感知作为建成环境的评判标准。其次,以儿童的环境需求为中心,整体规划幼儿园建成环境的各项组成要素。教师需要对儿童意见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衡量取舍,与儿童达成共识。最后,需要教师给儿童提供切实有效的参与路径,确保儿童在建设过程中的参与性,利用精心设计的游戏项目促进和吸引儿童参与,还要动员家长、社区也积极参与进来。教师让儿童参与物质环境创设过程,同时为儿童营造出被尊重的心理环境,让儿童真正感受到自己具有使周围环境发生改变的能力。幼儿园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教育影响不只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而是泛在于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幼儿园教育泛在化是基于对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考量,也有利于对“生活”这一教育初心的回归。
儿童参与是日常的、多样性的,可以通过游戏、艺术创作、社交媒体等非结构化的参与方式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教师要抓住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在与儿童相关的日常小事中给儿童提供参与的机会。在区域活动中,规则的制定和游戏的玩可以完全让儿童去协商。在集体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定期举办班会活动,和儿童讨论常规问题,允许儿童对常规提出异议并且调整规则;或者以“一日生活”作为课程主题,提高儿童对自己在园生活的觉知和反思。在生活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儿童创造机会和保育老师一起做清洁、帮班级中的植物浇水、帮助同伴穿衣服等,让儿童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培养儿童的参与意识。
除了环境和一日生活,课程是幼儿园中最系统的教育影响。以“城市生活”作为课程内容,以“公民培养”作为课程目标。
其一,以儿童的城市生活作为课程主题的来源,为儿童参与公共生活积累认识前提。其二,以公民教育作为社会领域教育的重要内容,提升儿童参与公共生活的兴趣和能力。
图片来源:航空港区大马幼儿园
在CFC建设中,幼儿教育不能等同于幼儿园教育,有必要开拓幼儿园的教育场域,构建家、园、社协同教育的平台。儿童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儿童接受着不同的角色期待和外在影响,都是对儿童产生最直接影响的小系统。知识是在儿童与外界相互作用和对话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人际互动是教育教学发生的基础,激发和实现这种人际对话和互动是教育机构的真实作用。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成为儿童知识和文化的共同建构者,不断地批判、反思、解构和建构自己的儿童观和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