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幼儿园如何赋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来源: | 作者:枫茂教育 美好童伴教育研究院 | 发布时间: 2024-01-08 | 371 次浏览 | 分享到: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Child Friendly City,以下简称CFC)既是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应有之义,又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国际公约和文件宗旨的中国践行。
古德莱德认为,要求学校做不可能做好的事情才导致我们对学校教育有诸多失望。学校承担了太多的社会责任,总是被要求去实现一些社会政治和经济目的,以至于教育功能变成了学校的边际功能。但是,学校的中心职责是教育,我们必须提高学校活动的教育性。
因此,幼儿园除了需要在硬件设施上直观体现“儿童友好”,最主要的是通过教育性活动为儿童创造参与机会,提高儿童的参与能力,赋能CFC建设。


(一)以园内规划为起点

与儿童共享环创话语权

幼儿园是儿童走出家庭后生活的第一个公共空间,因此幼儿园也是儿童参与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原点。“以儿童为主体”的学前教育理念必须首先落实为保障儿童作为幼儿园环境创设参与主体的地位。学前儿童学习的经验性和生活性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应当将环境作为重要的、整体的教育资源。
在满足建筑设施安全指标的前提下,教师需要在环境创设中为儿童“留白”,和儿童共享环境创设的权力,为儿童与环境的彼此开发和相互塑造留足空间。根据已有的研究,儿童参与式的幼儿园环境创设可以采取以下行动路径。
首先,要以充分了解儿童的环境预期和实际的环境感知为基础,以儿童的期望作为环境设计的重要参考,以儿童的实际感知作为建成环境的评判标准。
其次,以儿童的环境需求为中心,整体规划幼儿园建成环境的各项组成要素。教师需要对儿童意见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衡量取舍,与儿童达成共识。
最后,需要教师给儿童提供切实有效的参与路径,确保儿童在建设过程中的参与性,利用精心设计的游戏项目促进和吸引儿童参与,还要动员家长、社区也积极参与进来。教师让儿童参与物质环境创设过程,同时为儿童营造出被尊重的心理环境,让儿童真正感受到自己具有使周围环境发生改变的能力。

(二)以一日生活为主场

扶正儿童的主人翁地位



幼儿园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教育影响不只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而是泛在于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幼儿园教育泛在化是基于对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考量,也有利于对“生活”这一教育初心的回归。

儿童参与是日常的、多样性的,可以通过游戏、艺术创作、社交媒体等非结构化的参与方式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教师要抓住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在与儿童相关的日常小事中给儿童提供参与的机会。
在区域活动中,规则的制定和游戏的玩可以完全让儿童去协商。
在集体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定期举办班会活动,和儿童讨论常规问题,允许儿童对常规提出异议并且调整规则;或者以“一日生活”作为课程主题,提高儿童对自己在园生活的觉知和反思。
在生活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儿童创造机会和保育老师一起做清洁、帮班级中的植物浇水、帮助同伴穿衣服等,让儿童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培养儿童的参与意识。


(三)以CFC建设为契机

扩展幼儿园课程视野

除了环境和一日生活,课程是幼儿园中最系统的教育影响。以“城市生活”作为课程内容,以“公民培养”作为课程目标。
其一,以儿童的城市生活作为课程主题的来源,为儿童参与公共生活积累认识前提。

其二,以公民教育作为社会领域教育的重要内容,提升儿童参与公共生活的兴趣和能力。


       

图片来源:航空港区大马幼儿园


(四)以家、园、社共育为依托

开拓幼儿园的教育场域

在CFC建设中,幼儿教育不能等同于幼儿园教育,有必要开拓幼儿园的教育场域,构建家、园、社协同教育的平台。儿童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儿童接受着不同的角色期待和外在影响,都是对儿童产生最直接影响的小系统。知识是在儿童与外界相互作用和对话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人际互动是教育教学发生的基础,激发和实现这种人际对话和互动是教育机构的真实作用。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成为儿童知识和文化的共同建构者,不断地批判、反思、解构和建构自己的儿童观和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