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林炎琴:怎样开展幼儿园自主游戏?
来源: | 作者:枫茂教育研培中心 | 发布时间: 2022-11-01 | 2459 次浏览 | 分享到:



03

教师的观察、反思与介入



美国当代教育家、哲学家唐纳德・舍恩( Donald Schon,1930-1997年)认为,在行动中进行反思可以使从业者在实践中变成研究者。反思实践的特征在于:立足于特定的教育情境,解决特定情境中的问题,在行动中进行反思,获取实践性学识。自主游戏强调教师在游戏前厘清自身角色和地位,在游戏中要善于观察,切实反思,合理介入,在游戏后要注重反馈评价等。



善于观察

蒙台梭利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有一双敏锐的眼晴。教师对自主游戏的指导,首先要建立在对游戏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水平和发展水平,并进行分析,做到心中有数,便于更好地“介入”,以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里德尔·利奇在《观察:走进儿童的世界》一书中写道:“观察不应该因某种理论和观点而展开并使其符合某种理论和观点,而应该将其作为帮助观察者更好地了解幼儿及其需要的起点。


自主游戏中,教师可以采用扫描法对全班幼儿的游戏情况进行观察,如幼儿开展了哪些游戏主题、喜欢用什么样的材料、选择在哪些地方玩、愿意跟谁一起玩等。另外,教师也可以运用追踪法对某几位幼儿进行持续观察,观察幼儿游戏发展的全过程,了解他们在游戏中的水平及出现的情况,以便于获得更详细的信息。观察方法多种多样,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观察方法。



勤于反思

在自主游戏中,一部分教师会出现有观察无反思的情况。如教师经常会发现幼儿在某个区域无所事事,整个游戏时间“银行”区角无人光顾,幼儿表情淡漠,且天天如此。久而久之,幼儿再也不想当“银行”工作人员了。如果教师观察到这种现象后进行反思,找出“银行”无人光顾的原因和对策,也许结果就不是如此了。



适时介入

“介入”是指插入两者之间进行有效的干预,在字面上没有自上而下的方向性,“介入”既要考虑教育目标,也要考虑幼儿自身的愿望,教师的立足点是幼儿与幼儿当前的游戏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进行。


如“美味冰激凌”活动中,当冰激凌店无人光顾、“店员”不知所措时,教师的一句“你们新店开业有什么促销活动?”启发了幼儿,让接下来游戏出现了转机并进一步地深化。这种“介入”是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在不影响幼儿游戏的前提下自然而然进行的。


“介入”并不是教师对游戏的无意“干预”,也不完全等同于对游戏的有意“指导”,要以不干扰幼儿游戏为前提,以不破坏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游戏的发展为原则,以让幼儿获得游戏体验以及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和全面发展为目的。

案例:东东当爸爸

图片

东东在玩角色扮演游戏时,喜欢当爸爸,但每次都会对娃娃大发脾气甚至动手,有时还边打边说:“不听话打死你。”金老师发现后,记录下东东打幼儿的具体情景,发现东东总是拎着布娃娃的胳膊打大腿,且几乎每次动作都相同。打完后,生气了一会儿就恢复情绪。


这引起了金老师的反思。在东东又一次来到角色区当“爸爸”时,金老师说道:“我来当你的孩子。”东东愣了ー下说:“好吧。”这ー次东东没打“孩子”。之后,教师将这种情况跟东东的妈妈进行了交流,东东的妈妈听了以后当即脸色就变了。


原来,东东的爸爸脾气较暴躁,东东在家“顽皮”的时候,爸爸会很生气地打东东,其动作与东东在游戏中的表现相似,妈妈心疼东东,有时会与爸爸争论,夫妻俩为此事有过不少矛盾。


得知这种情况,金老师决定到东东家进行家访,东东的妈妈特意安排东东到外婆家去。金老师将东东在幼儿园的情况向东东的父母做了详细汇报,大家交流了各自的想法。


金老师要求东东的爸爸配合,以后不要再打东东了,并向东东的父母详细地介绍了,东东这个年龄的特点,让家长明白不能再采取暴力的措施对待东东,否则会在幼儿心理上留下阴影,将来这种暴力行为可能会出现在东东的身上,后果就严重了。


东东的爸爸认识到自己的做法对东东的影响,接受了金老师的建议。经过一学期的家园配合,教师发现东东不再“打幼儿”,而是经常在游戏中给“幼儿”讲故事。

由此可见,教师在幼儿自主游戏中的观察、反思和适时介入可以提高幼儿游戏水平,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般来说,教师在以下3种情况下介入游戏是比较合适的:

一是幼儿游戏难以延续的时候;

二是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不良因素的时候;

三是幼儿主动寻求教师帮助的时候。


至于介入的方式,需要教师根据游戏内容和实际情况选择语言提示、行为暗示、环境的隐性介入或者直接干预等。


林炎琴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兼任温州市教育学会学前教育分会副主任

浙江省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