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教经费得到保障并持续增长以后,我们对环境创设的追求不断变化,环境创设的行动不断升级,但似乎有些东西仍被留在了原处,甚至找不到它原本的出处。是什么呢?也许,我们该停下手中的活计,问自己几个问题,来找回那些最初的、原本的东西,帮助我们反思,并指引我们的热情...
再如,班级教室里,那些家具的表面、包边的打底配色等,连茶杯箱也要跟着活动主题穿上“蓝印花布衫”。更别说教室里一个个具体的区域、一面面墙了,那些都是老师一笔一画、一剪一钉的手下功夫。而且,各种主题、中外节日、社会热点等,甚至商业化的幼儿游乐场所,也要照样搬进教室来呈现一番,似乎总要不停更换。但是,有多少老师真的用心观察过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究竟是怎么活动的?创设环境之后较之前,幼儿的表现发生了有什么有价值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有意义吗?也许,老师们都忙得没有时间去想一想。她们不得不想的是,用什么方式去填满教室空间,然后继续用不同的方式来替换它。
有多少环境的创设、调整与教师观察到的幼儿的学习和活动相关?我们始终带着模糊的“为了促进幼儿发展”的意识在创设环境,如果能把时间、精力和经费用在有思考的探索上,那么即使过程曲折,我们也要去寻找意义和价值。有时候,当看着孩子们面对新鲜的环境,却不知所以地问老师“怎么玩”,当看到幼儿在卫生间的水龙头前偷偷地但是陶醉地玩水,老师们可能会受到触动,但是这触动也许就是一瞬间。
以上七个提问只是一些引子。也许,在有意义地创设幼儿园环境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学习问自己更多的问题,并且尝试着找到心中认可的答案。